聚焦:2021年职教和职业培训市场!聚焦:2021年职教和职业培训市场!艾瑞2021年3月25日发布《2021年中国职业培训行业研究报告》,对关心的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领域有很大帮助。
报告简介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现。政策从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变革,职教20条和正在修订中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具体的落地举措也在近几年接连推出,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1+X证书、发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向社会主体放权职业技能评价资质等。政策顶层推动和经济主体需求转变共同影响下,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以及二者的合作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职业培训缘起 为弥合专业和职业间的鸿沟,形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存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按照“专业”而非“职业”开展,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认识不足,更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应运而生,由此形成了我国学历类职业学校和非学历类职业培训并存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职业教育法修 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职业教育,是指为了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能力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和职 业培训并重“。学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主要包含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非学历职业培训是行业岗位教育,是行业需求的辅助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建立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机制。从学校类型看,职业学校教育包含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包含中等专业学校(中专)、中级技工学校(中技)、职业高中(职高)三类,这三类院校的学生统称三校生;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包含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办学资金来源看,学历类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受政策监管严格,具有较强的体制内特点;此外,也有大量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从教学内容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宽泛,界于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
职业培训分为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人才招录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职业培训可以划分为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人才招录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针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进行培训,学员通常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人才招录考试培训主要针对公务员、事业编和教师三类职业,同时还有政法干警招录考试、军转干部招录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指针对某一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岗位培训。从运营主体看,职业培训机构以民办机构为主要运营主体,由企业和个体进行消费并支付,具有更强的市场化运营特点。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与市场适配度。为弥合专业和职业间的鸿沟,形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存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建立并演进为现在的“1+X”证书体系。双证书强调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学生校内专业知识与校外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X”证 书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的范围,促进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提升学生多样职业技能,进而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职业培训机构图谱
艾瑞报告的研究重点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教的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需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现:低技能劳动力供给过剩,工资低、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有效供给不足。最终结果就是一方面人才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需要更加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缓解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 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改革政策同步推进,总基调是弥合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鸿沟,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施行,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有法可依的新篇章,但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比普通教育更低等的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也 在推进过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正式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给予了更高的认可。
职教20条最新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持续深化,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产教融合作为改革的重点,政策调整经历了“由软向硬”“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从2002年到2014年教育部和国务院相继提出了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学徒制、双师制等方法,但落实结果往往难以量化和规范化,而 近两年在职教20条等相关文件中通过证书、学分等硬性指标考察融合结果,更体现了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供给侧改革等政策,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多样职业技能习得、优质资源共享、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
职业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逐步走向规范化。1994年,我国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职业通用标准,与国际接轨。2017年,针对“考试太多、资格太烂” 的问题,人社部发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规范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2021年1月,人社部发布《国家职业资 格目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公告,进一步调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范围,职业资格种类有增有减。随着政策的逐 渐落地,职业培训市场也将更加规范。 确立技能型人才所应有的社会地位,向用人主体放权,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的人才政策和管理制度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划分成两种人才类型,形成了两个互不兼容的管理体系。人们习惯上把职场中的专业技术人才称为“白领”,将高技能人才称为“蓝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成 长和发展,也助长了“唯学历、重文凭”的不良社会风气。在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下,需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政策相应推出,总基调是确立技能型人才所应有的社会地位,向用人主体放权,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展望:职业培训行业发展趋势 后续资本将加速渗透。2021年起,职业教育赛道与资本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公司开始IPO,如传智教育等;另一方 面,龙头公司也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进行行业整合,如中公教育已披露增发方案。 实践技能培养重要性提升。职业资格考试中加强实践技能考核、推动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转为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政策的施行,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和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带来了职业技能评价主体的变化,进而带来评价标准的变化。企业以实操、实用为主要目标,企业等用人主体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在人才评价中势必会加重对实操技能的考核,如教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都加大了对实操技能的考察比重,职业教育相关培训机构也应积极调整培养体系,提升实操技能类培训能力,完善场地、设备等配套设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主动适应政策调整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操技能类培训比重提升,技术发展助推线上实操体验升级。线下门店作为天然的流量入口,在引流、获客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在低线城市,学员也往往对线下场景更为依赖。与此同时,随着实操技能在职业资格考察中的比重增加,线下的设备和校区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很多资格考试培训难以完全脱离线下。同时,当前环境下,线上能力也成为优秀的教培机构必不可少的能力。由此,将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必然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发展趋势。 把握产教融合机会。培训机构应加强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1+X”证书等制度的推行,体现了政府对于产教融合的大力推进,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三方优势互补, 从而提升专业技能人才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与市场适配。培训机构可通过与职业院校、用人企业的合作拓展业务。如职业院校缺乏实操技能强和岗位经验丰富的师资,培训机构可为职业院校提供优质师资、师资培训、招生引流等,并获取收 入分成。更进一步,培训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其培训学员以及院校生源都能直接对企业进行人才输送,从而形成良性循 环,打造利益共同体。
行业进入整合窗口期。龙头公司具有资源和品牌优势,在新业务开拓和产教融合过程中更有优势。伴随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也进入发展新时期。需求端,终身学习、职业进步理念兴起,高技能人才紧缺;供给端,随经济增速放缓,高收益投资机会减少,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教育培训,新的培训品类和机构层出不穷。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教育的消费升级,培训服务链条更长(试听课、转化、正价课、服务等),运营更加专业,管理完善的头部公司更有优势。此外,在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入、科技参与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对具备品牌和资金优势的头部公司也形成利好,艾瑞认为,职业培训行业已进入到了整合的窗口期,资源会更多向头部企业集中。
转自:职教邦侵权即删
文章分类:
媒体聚焦
|